丹萨替寺风格 来源:1、香港艺术商鲁氏有限公司,1995年11月28日 2、布拉柴维尔基金會主席、法国商人欧易宗先生(Jean-Yves Ollivier)旧藏。 参阅:1、Olaf Czaja,Adrana Proser,2014年,    2、黄春和著《丹萨替寺的历史研究》,2016年 关注:来源清晰,产地明确,存世量稀有的丹萨替寺佛教艺术珍品。 本组四尊供养天女浮雕铜板,出自西藏著名的丹萨替寺。丹萨替寺是帕竹噶举派的祖寺,在西藏14至16世纪的二百余年间,丹萨替寺是西藏山南至卫藏地区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的一大珍宝,并因其独特的佛塔建筑样式而蜚声海内外。该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山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仅有他个人修行的茅屋一间,1198年始由他的两个大弟子止贡巴和达隆塘巴依止贡巴的梦境而造。据传,帕木竹巴去世后,止贡巴禅定入梦时,惊见一派祥瑞之境——胜乐金刚立于雪山之巅,周围环绕着两千多尊各部天神。止贡巴大为吃惊,醒后既命人邀请著名的尼泊尔工匠带队入住止贡替寺,依照梦中的景象修建舍利塔,用以安置供奉恩师的心脏舍利,这便是丹萨替寺闻名遐迩的扎西果芒大塔的前身。后来师出同门的达隆塘巴与止贡巴携手共同护持母寺丹萨替寺,并于帕木竹巴祖师当年清修的茅草屋处兴建大殿,丹萨替寺即逐成规模。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座修建于止贡替寺的吉祥多门塔完工后,先后共有八座大塔在丹萨替寺落成,用以供奉历任座主舍利。大塔由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艺术家铸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装饰华丽,金碧辉煌。丹萨替寺的建造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其营建时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冥想神层与顶层。既延续了传统舍利灵塔纪念与供奉的宗教含义,亦创新的将密续曼荼罗的形式引入供奉仪轨之中,是丹萨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至宝。 而上述所有关于丹萨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据都来自于意大利人图奇于上世纪对丹萨替寺的造访。1948年,当图齐进入丹萨替寺大经堂时,被多座金碧辉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这些经历与随行摄影师弗朗切斯科.梅莱所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最终刊载于《去拉萨及其远》一书中。上世纪六十年代,丹萨替寺被毁,而图齐团队所留下的这些照片则成为丹萨替寺吉祥多门塔唯一的影像资料。 珍贵的影像资料为我们较为直观的展示了供养天女浮雕板在塔上的原貌(图一)。根据弗朗切斯科.梅莱所拍摄的照片可以得知:相同的供养天女浮雕均供奉于丹萨替寺多门塔自下至上第三层(图二),每四位构成一组浮雕,两组间有立柱相隔。与她们同处一层的还有如大随求佛母、大孔雀母、大寒林母、叶衣佛母等陀罗尼女神。现存集美博物馆的供养天女浮雕是同类作品中最为完整的一组,她们来自于同一座多门塔,一侧八尊,共十六尊。(图三)在胜乐金刚曼陀罗中,这十六位女神各司其职,分别象征着味、触、意、乐、舞、歌、花、灯、脂、香等供养形式。在《三十七堆曼扎供仪轨》中亦对诸供养女神有所记载,她们被描述为“嬉女”、“鬘女”、“歌女”、“舞女”、“花女”、“香女”、“灯女”以及“涂香女”。供养是修习各教法的必备要素,也是佛教中最为古老的传统之一,在注重仪式仪轨的金刚乘中,纽瓦尔佛教仪式依旧保留着沿袭千年的供养方式:年轻女子们身着天女装束,围绕坛城载歌载舞,表达对佛法的虔诚奉献(图四)。深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丹萨替寺,正是基于这一传统,将舞女的形象以艺术的形式奉献给神圣的曼陀罗。浮雕板由十六位女神组成,她们手持法器、乐器,围绕着曼陀罗翩翩起舞,以此象征多种不同的供养形式。由此不难看出,这些女神在复杂的密续仪轨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回到我们所讨论的这组供养女神浮雕上,虽然由于部分手持物的缺失,使得四位女神的具体身份难以确认,但通过与集美博物馆藏品及所知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可知,此件整体以合金铜厚胎铸造,通体鎏金的天女浮雕板出自丹萨替寺于14-15世纪左右建造的某座多门塔上无疑。此件作品中每位女神均为单面四臂,手持达玛茹、嘎巴拉碗等法器,右腿弯曲,左腿直立,身体略呈三折枝向主尊方形倾斜;她们面容甜美,体态婀娜,富有强烈的动态感;周身装饰复杂且华丽,女神的项链、臂钏、脚环、头饰等部分均点缀大量各色宝石和半宝石,足下为双层仰覆式莲台。这组造像所散发出的女性躯体之美以及周身配饰的风格样式,均向我们传递着强烈的尼泊尔艺术特征,与同期制作于加德满都河谷的红铜鎏金造像具备诸多相似之处,成为纽瓦尔艺人参与丹萨替寺艺术创作的完美例证。 成书于1478年的藏文史料《青史》记载,吉祥多门塔最初为木质结构,精美绝伦的大塔装饰则是在之后加装。这一点在现存的丹萨替实物中得到了印证,其背面左右处各有一对铁质插销,虽然经过切割,插销的痕迹依旧可以清晰辨认。在大多存世的吉祥多门塔构件和独立造像背后,均能发现方形或长方形铁质插销的存在,用以将金属构件与木质内壁牢牢固定在一起。这也成为我们判定该作品是否曾直接从属于吉祥多门塔的重要依据。浮雕板的边缘部位未见后期打磨切割的痕迹,未鎏金处包浆自然,与背部一致,说明大塔第三层的天女浮雕板应当为每四尊一组独立铸造,制作完成后再进行拼接组合,此件亦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吉祥多门塔连同丹萨替寺毁于一旦,绝大多数造像和大塔构件在这场浩劫中损毁,只有少部分流出得以幸存,并受到学界和收藏界的重点关注。据统计,北京首都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等文博机构所藏丹萨替作品总计不超过30余件;国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等收藏机构,收藏的丹萨替作品约40余件;私人藏家收藏以及拍卖,艺术市场等所知的约有30余件,总计不过百余件,而浮雕板更为稀有,国内文博机构中仅首都博物馆藏有两件(图五)。 2014年由亚洲协会主办的专题展览‘Golden Visins of Densatil’在纽约开展,策展人Olaf Czaja将他研究丹萨替艺术多年的成果集中展示,这是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吉祥多门塔雕塑和构件在丹萨替寺被毁后的首度重聚,在业内引发巨大反响。随着人们对丹萨替寺艺术风格的认知逐渐加深,其艺术价值开始凸显,并呈现出逐年稳步上涨的态势。 2012年伦敦邦瀚斯春拍一件供养天女浮雕板,以约合人民币180万的价格成交,引发市场关注;2012年香港邦瀚斯秋拍,拍卖行再次推出一件同风格浮雕板,以高达266万港币的成交价成交。不断上涨的成交价和市场中不断减少的流通量使得本就存世罕见的丹萨替寺作品更加难以拥有,与上述参考资料相比较,此件精美曼妙的供养天女浮雕板,材质更为厚重,人物更为敦实饱满,金色醇厚灿然,应为丹萨替寺鼎盛时期而作,更为难得,值得藏家重点关注。
古董珍玩专场(梵像)
拍卖规则 买家指南 征集送拍 委托竞投 法律法规 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微博

微信

图录订阅

联 系 我 们


电话:010-64156669
网址:www.sungari1995.com

版权所有:©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SUNGARI 京ICP备1204900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792号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1101234826Y
网站建设:汉邦未来